本月16日,國家審計署發(fā)布了今年第四號審計結果公報,公布了對788家企業(yè)稅收征管情況的審計調查結果。審計顯示,大量企業(yè)存在會計核算、納稅申報不實現象,導致國家稅收嚴重流失。當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表示,“有些事情比目前公布的還要嚴重”。
重點納稅戶刨出250億元“黑洞”
據悉,此次被審計署納入視線的788家企業(yè),絕大多數是財務制度比較健全、管理相對較好的重點稅源大戶。審計結果顯示,2002年,這些企業(yè)共少繳稅款133.85億元;2003年1至9月,共少繳稅款118.94億元。
據報告統(tǒng)計,由此所導致的稅收“黑洞”超過了250億元。
征稅指標本身就不合理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倪紅日認為,審計署公布的這份稅收征管報告反映的是舊有問題,但卻具有強大的沖擊力,此前,從未有過類似系統(tǒng)、權威的審計報告出臺。
倪紅日說,這份審計報告反映出的關鍵點其實是“稅收征管體制”、“地方政府財政預算體制”和“法制環(huán)境”不完善問題。
在被調查的788家企業(yè)中,部分地方政府出資興辦的企業(yè),少申報和少納稅情況嚴重;被調查的35個市(地)中,19個存在地方政府干預稅收政策執(zhí)行、越權減免稅問題,46家(占5.83%)企業(yè)享受著地方政府越權批準的各類減免稅政策。倪紅日認為,偷漏稅說到底是體制問題,按照稅收征管慣例,每年的征稅指標分別由國家稅務總局和地方稅務局制定,依據主要是當地前一年的征稅基數及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情況,但在稅務系統(tǒng),數據只能作為統(tǒng)計用,而不能作為計劃用,指標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稅收“黑洞”折射政府預算不力
一位國家稅務總局的官員表示,國家稅務總局其實早已開始研究弱化或取消納稅指標的可行性,以期盡量減少計劃與現實的差距。
這位官員表示,審計報告顯示的不僅僅是稅收征管體制問題,其中更多地反映出“利益機制”的不完善,審計署揭開的“黑洞”,反映出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不力。
審計署揭250億稅收黑洞 稱事情遠比公布的嚴重
- 發(fā)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