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企業(yè)的產權關系與會計權益理論

2002-05-02 14:27 來源:上海會計·孫錚

  改革開放20年以來,在企業(yè)制度改革方面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有不少經驗教訓,然而,我們能夠從理順產權關系入手,作為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突破口,這不能不說是企業(yè)制度改革的一大進步,抓住了企業(yè)制度改革的牛鼻子。

  這些年來,整個經濟領域在討論產權關系問題時,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經濟理論的研究范圍,而在會計學領域中有關產權關系與企業(yè)會計的討論并不多見。本文試圖結合現代企業(yè)制度基本特征之一-產權清晰,從會計角度,對有關理順產權關系的會計理論問題進行探究,以求從理論上解釋產權關系與企業(yè)會計之間的某些內在問題。

  一、產權清晰與企業(yè)會計

  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點之一。不論是現論界還是政府有關部門,都似乎把現代企業(yè)制度的基本特征理解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其中將產權清晰置于四項基本特征之前位,足以見得其在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中的突出地位。也進一步驗證了R.h.科斯的那句話:“資產權的劃分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①

  產權,又稱“財產的所有權”;另一批比較抽象的說法是從上層建筑方面,以法律的形式來反映財產的所有權關系。人們對產權的認識并不一致,仁者見仁,智力見智。筆者傾向英國學者P.阿貝爾在其《勞動-資本合伙制:第三種政治經濟形式》中的觀點:“我所說的產權意思是:所有權,即排除他人對所有物的控制權。使用權,即區(qū)別于管理和收益權的對所有物的享受與使用權。管理權,即決定怎樣和由誰來使用所有物的權利。分享剩余收益或承擔義務的權利,即來自于對所有物的使用或管理所產生的收益分享與成本分攤的權利!

  筆者之所以認同P.阿貝爾的觀點,是因為對產權的這樣認識,符合“產權的可分割性”理論②,而且也更容易引導出產權經濟學的基本觀點:“產權制是影響經濟以及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③

  基于上述的產權認識,筆者認為,產權清晰,意味著這樣幾層含義:首先,應當明確企業(yè)(不論是國有企業(yè)還是股份制企業(yè))資產的歸屬權,亦即誰對企業(yè)的資產擁有要求權和主張;其次,要落實資產經營管理的代理權力和責任,亦即誰來管理,怎樣管理企業(yè);再次,要明確有關方面對企業(yè)剩余收益(盈余)的分享權,亦即誰能分享企業(yè)的盈余;最后,構造一個新的、具有一定效率的產權制度。

 。ㄒ唬┢髽I(yè)資產的產權關系

  即使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也不能說國有企業(yè)的產權關系是陷于一片混亂狀況,因為我國的憲法及有關法規(guī)對國有企業(yè)資產的所有權的明確的。然而,也應該看到,僅僅是“國有企業(yè)的資產國家所有”一句話,并非意味著能夠把對企業(yè)資產的要求權和主張權的關系交待清楚了,也無助于落實作為企業(yè)法人的國有企業(yè)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如對債權人承擔的義務。處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的國有企業(yè),與其他所制性質、其他組織形式的企業(yè)一樣,都必須以企業(yè)法人的名義,而非企業(yè)所有者的名義,從市場的各種渠道籌資資金。因而,要把一個企業(yè)資產的產權關系理順,并交代清楚,不是從企業(yè)的所有制性質,而是從企業(yè)資產的不同的提供者及其所享有的權益入手。因此,尋求能夠把企業(yè)資產的產權關系交待清楚的方式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筆者認為,迄今為止,能夠將一個企業(yè)資產的產權關系交待清楚的還是會計。會計之所以能將一個企業(yè)資產的產權關系交待清楚,一靠明確會計主體,二靠確定會計要素,三靠會計特有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方法。

  一般認為,會計主體意指需要會計師工作提供服務的特定單位。其實,會計主體的涵義并非僅此而已。明確會計主體,事實上等于界定了一個企業(yè)法人資產的權益范圍。會計主體一方面明確了某一主體(如一家企業(yè))所能控制或擁有的各種資產,以及它所作出的承諾與承擔的義務;另一方面又要求必須將該主體的法人資產財務收支與其他主體的法人資產和財務收支區(qū)分清楚,將該主體的法人資產和財務收支與該主體的所有者個人的資產和財務收支區(qū)分清楚。顯而易見,如果沒有會計主體這一概念,市場環(huán)境中每一家企業(yè)的法人資產就無法界定;企業(yè)法人所應承擔的義務,如還本付息、確保資本保值增值等,就無法落實;對企業(yè)資產的各種要求權和主張權-權益,也就無法在清晰界定的前提下加以俁理的保護;企業(yè)本身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也就無法得到恰當的衡量。

  然而,要將一個企業(yè)資產的產權關系最終交待清楚,不是無所憑藉的,這需要借助于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具體方法。會計為了把一個企業(yè)所擁有、并能控制的資產權益提示清楚,確認不同的權益倒是關鍵的一步。確認不同的權益,事實上是對企業(yè)法人資產的產權關系加以理順的一個重要步驟。據上分析,從企業(yè)法人資產形成過程來看,對企業(yè)資產的要求權與主張權無非有兩種:一種為債權人權益,另一種為所有者權益。債權人權益主要體現在對企業(yè)要求定期地還本付息,要求企業(yè)對其所負債務以其所有者的投入資本,在法律上承擔起無限或有限責任。所有者權益主要體現在所有者對企業(yè)投入的資本,要求得到資本保值、增值、并在此前提下分享盈余。顯而易見,債權人權益也好,所有者權益也罷,都有會計需要確認、計量與報告的基本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會計在理順企業(yè)產權關系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會計師在理順企業(yè)產權關系中有著舉足經重的作用,那么,會計本身就應該有著一整套用來指導實務的,有關權益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理論與方法?梢钥吹剑嘘P權益、尤其是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在具有五個多世紀的復式薄記歷史中,確實存在不同的教訓,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本文將著重進行這方面的探討。

 。ㄒ唬 資產經營管理的委托代理關系

  明確資產關系固然重要,但是,國有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并非僅此而已,更困難的一面將是如何處理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代理關系。如果說股份制企業(yè)的資產經營管理可以由股東或部分股東參與的話,那么國有企業(yè)的資產經營管理從一開始就必須去尋找代理人。

  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著這樣一個事實,龐大的國有資產不得不委托給層次不等的代理人去經營、去管理。經營管理國有資產實際上就是經營管理國有資本。巨額國有資本分散和配置在各個行業(yè)、企業(yè),就需要建立起一支龐大的代理人隊伍去經營它、管理它,并期望經營與管理的結果符合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原則,達到國有資本的增值目標。然而,在兩權相對分離的條件下,資本所有者與管理者的目標往往有所差異,即使目標一致,由于管理(包括管理人員所采用的會計確認、計量)方法、方式的不同,也會對資本經營的目標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如何處理企業(yè)委托人(國家)與代理人(經理)的關系,促使代理人努力達成國有資本經宮的最優(yōu)化,是擺在我國國有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現代企業(yè)組織形式中的一大特點是:企業(yè)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對分離。盡管企業(yè)最終歸所有者(國家、法人、個人)所有,然而資產的日常經營管理等都交給經理人員去處理,從而也就形成了一種資產經營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關系。為了確保董事會的決策正確無誤地得到貫徹和執(zhí)行,落實經理們對企業(yè)所承擔的經營管理責任,反映企業(yè)報告期內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所有者和經理們勢必要找到有助于使這種經營管理的責任得以落實的手段。毋庸置疑,問題的解決往往要借助于會計,會計人員必須定期編制財務報告向董事會呈報,以便所有者對企業(yè)的過去,對代理人的經營業(yè)績作出正確的評價,對企業(yè)的未來作出合理的判斷。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會計是使企業(yè)經營管理的責任有所著落的一種手段。

  在處理國有企業(yè)代理關系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代理成本問題。所謂代理成本是指,為了鼓勵代理人(經理)追求與委托人(所有者)相同的目標-爭取企業(yè)財富最大化,或者說追求所有者投入資本增值的最大化,而在處理代理關系過程中所付出的全部代價。不難判斷,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條件下,代理成本的最小化,也就能夠達成企業(yè)財富的最大化。這實際上體現了企業(yè)產權關系處理中的一種效率關系。如何處理國有企業(yè)產權關系中的代理問題,控制國有資產經營管理中的代理成本,將是探討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改革產權制度的最大課題。限于篇幅,有關代理關系與代理成本的問題,筆者將另文加以討論。

  二、會計權益理論的甄別

  從權益理論來考察,所有者權益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過,人們對所有者權益最為關心的,不外乎利潤分配和資產處理的權利,企業(yè)清算時對其剩余資產的權利,以及出售或轉讓產權的權利。從企業(yè)會計而言,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特定的方式反映或提示所有者權益,使所有者不受到侵害。

  本部分將對各種權益理論作一評價和比較,以便從理論上歸納出有助于確認、計量和報告所有者權益的備選模式。從不同的立場出發(fā),可以歸納出這樣幾種權益理論:所有者論、獨立主體論、剩余權益論、企業(yè)論和基金論等。應該看到,每一種理論都企圖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解釋不同權益持有者的利益。不同的權益理論強調著不同的利潤概念和資產計價的原則。

  說到權益的性質,我們自然會想到權益一詞的涵義。“權益”一詞從文字上追根源具有兩層內涵,一為公平、二為份額。換言之,權益可以表述為某人(法人或自然人)所持有的公平份額。從理論上講,不論是債權人還是所有者,作為企業(yè)資產的提供者,他們對企業(yè)的資產都擁有相對公平意義上的份額。區(qū)別只在于各自持有的份額所享有的權利的有所不同。然而,從會計的意義上講,“權益”主要指對企業(yè)資產的要求權和主張權。因此,考慮到兩種權益性質上的區(qū)別,會計在描述企業(yè)資產產權關系時,往往將“資產=權益”的會計等式進一步擴展為“資產=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

  然而,處在一個比較完善的資本市場環(huán)境中的企業(yè),由于其籌資渠道、籌資的多元化,造成了其權益確認的復雜性。資本市場中混合性證券的出現,如可轉換公司債券、可調換優(yōu)選股等,很容易導致兩種權益界定上的困難。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已經出現了可轉換債券的發(fā)行與流通。對于混合性證券的權益性質,國內外會計實務中的界定方法很多,一般而言,可以根據這些證券的到期日、償付日,持有者參與企業(yè)利潤分配、參與經營管理方式等,判斷其權益性質。參見表(表中的淺陰影表示具有債權人的權益的特征,深陰影表示尚需進一步界定的具有混合性權益的特征,白面表示具有所有者權益的特征)。

  企業(yè)的各項資產、負債均可單獨地加以確認和計量。但是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往往要通過資產與負債的差額才能觀察到,無法從特定資產與負債的計量中得到解決。因此,會計報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金額無論怎么看均不能反映其現行價值。與企業(yè)資產著眼于未來效益和負債著眼于未來義務有所不同,會計是從總體上根據權利的不同、對利潤分配和資產處置的優(yōu)先股、權益的限制條款等,確認和計量對企業(yè)凈資產的要求權。

  債權人權益與所有者權益的區(qū)別,一般可以通過下列標準加以區(qū)分:(1)不同權益持有者的優(yōu)先權利;(2)不同權益持有者能從企業(yè)收回本金的確切程度;(3)不同權益持有被償付的現期日。

  表1  固定到期日  固定利率 保付本金 參與利潤分配 參與管理 已知到期值銀行存款企業(yè)債券(長短期)

  一般優(yōu)先股可轉換債券普通股購股權證可調換優(yōu)先股浮動利率優(yōu)先股浮動利率應付票據含購股權債券指數代債券可參與普通股永久性債券

  所有者權益在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繳入資本和留存收益。在我國,前者包括實收資本(股本)和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中還包括可以資本化的留存收益;后者包括盈余公積與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包括依法、依約或臨時性需要而撥定的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就是未撥定留存收益④。其分類可如下示:

  實收資本(股本)

  資本公積所有者權益 盈余公積-撥定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撥定留存收益

  下面分別討論各種所有者權益理論。

  (一) 所有者論

  這一理論最早出現于復式薄記的解釋。在會計基本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中,業(yè)主(即所有者)居于權益的中心位置,企業(yè)的資產只被假定為所有者擁用,而企業(yè)的負債被視為所有者的義務。早期的會計學者認為,負債是資產的負數,而資產“在早先的薄記等式中,表述為業(yè)主的凈財富”⑤。這種理論不太重視債權人權益的確認與計量,而是將注意力置于所有者權益上,認為所有者權益代表著業(yè)主對擁有企業(yè)的凈值。該理論認為,當企業(yè)開業(yè)時,企業(yè)的凈值等于所有者的投入資本;在企業(yè)持續(xù)經營期間,企業(yè)的凈值等于所有者的原始投資加上其追加的投資,再加上累積凈利潤,減除所有者從企業(yè)的提款?梢,所有者論體現著傳統經濟學中的財富觀念。

  在這種理論支配下,收入(營業(yè)收入,下同)視為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費用則為所有者權益的減少。收入超過費用的凈利潤,反映了所有者財富的增加。據此推論,凈利潤是所有者追加資本的來源,現金股利則視為資本的撤出,股票股利作為資本內部結構的調整,而留存收益作為待轉或待撤出之資本金額;由負債而產生的利息作為所有者的費用,同樣,所得稅也作為所有者的費用確認。

  顯然,所有者論對私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來說是最為適用的,因為這類企業(yè)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一般合一,企業(yè)即業(yè)主、業(yè)主即企業(yè)的觀念要根深蒂固。企業(yè)財務上的收支在會計主體假設比較模糊的情形下,往往被視為所有者個人財富的增減。因此,會計在為這類企業(yè)處理所有者權益時,往往將一定時期所產生的將利潤追加到每一個業(yè)主的個人資本賬戶,這實際上等于提示了所有者個人財富的凈增額。此外,從法律主體的觀點而言,這一理論對私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來說也是適宜的,這類企業(yè)的法律主體即為獨資個人或合伙人。所以,所有者論認為,企業(yè)交納所得稅,便是所有者在交稅,視企業(yè)交納的所得稅為所有者的財務支出、財富的耗費-費用,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

  學術界一般認為所有者論主要適用于獨資、合伙企業(yè)⑥,而很少提及適用于股份制企業(yè)。透過股份制企業(yè)產權關系的面紗可以發(fā)現,繳入股本與留存收益總額構成了全體股東的財富,其中無不隱含著所有者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提出的“綜合性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⑦概念,就是建立在所有者論基礎上的。根據這一定義,收益包括了一定期間除股利分配和涉及資本交易之外的所有影響所有者權益的項目。

  事實證明,現代公司會計實務中不難發(fā)現來自于所有者論的影響。例如,公司的凈利潤被分攤到每一股份上時,就被理解為股東的財富;而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時也被要求揭示和股東財富有關的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等。此外,企業(yè)對外權益性投資(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所采用的權益法,也與所有者論有關。在權益法下,與其說是為了全面反映一個會計主體股權投資上的價值總額,也可以說是為了準確反映投資企業(yè)權益持有者所擁用的財富。

 。ǘ 獨立主體論

  與所有者個人業(yè)務、權利分離的獨立主體的存在,是根據權益的總概念加以確認的。獨立主體論認為,不論是否被人格化,企業(yè)本身就是獨立存在的。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人與所有者并不與企業(yè)的存在相提并論。這種觀點往往可以在與公司組織形式有關法規(guī)中尋得支持。獨立主體并非專指企業(yè),大學、醫(yī)院、政府和其他組織機構都是獨立于其組織者之外的主體。

  據上推論,獨立主體論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本模式之上的:資產=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或者以更簡化的方式表述為:資產=權益。在這種情形下,雖然會計等式的右側可以區(qū)分兩種不同的權益,但對一個獨立主體來說,這樣的劃分似乎意義不大,因為至少在形式上看,權益只是反映了一種向獨立主體提供資金的關系。故而,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不論不商企業(yè)、銀行,還是學校、醫(yī)院和政府等事業(yè)單位,會計上均以“資金占用=資金來源”模式來反映一個獨立主體的資金關系。倘若一定要區(qū)分兩種權益的話,則兩種權益主要不同之處就在于:在企業(yè)處于清算階段,債權人權益可獨立于其他權益的價值而被計價;而所有者權益則以原始投入資本的價值,加上被資本化的利潤和隨后重估的價值來計量。但所有者分得利潤和清算凈資產的權利,只能視為權益持有者對獨立主體凈資產的要求權,而非對獨立主體特定資產的要求權。從這個意義,所有者權益不論從何種角度觀察,都離不開獨立主體的概念。

  獨立主體論把債權人權益視為企業(yè)的特定義務,而把資產理解為能給企業(yè)帶來某種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的計價反映了企業(yè)獲得未來利益的一種計量。該理論把企業(yè)的凈利潤看作為所有者權益的變動、權益的增加、獨立主體資金來源的增加,而不是像所有者論那樣視其為所有者的收益-財富的增加,只認為凈利潤反映的是扣除了利息和所得稅之后的剩余權益上的變動。在獨立主體論看來,凈利潤即可用于向所有者分配,亦可保留下來用于企業(yè)的擴大投資,惟當利潤分配時,權益的人格化才稱得上是重要的。

  從嚴格意義上講,獨立主體論視負債上所產生的利息為企業(yè)的利潤分配,而非發(fā)生的費用,即對各種權益方所進行的分配,均視為利潤分配。例如,美國會計學會(AAA)會計概念與準則委員會在1975年曾經指出,利息費用、所得稅和凈利潤的分配,都非企業(yè)凈利潤的決定因素。我國現行的14個行業(yè)會計制度,也曾將所得稅作為利潤分配的一部分而在利潤分配表中加以列示⑧。

  根據獨立主體論的觀點,由于企業(yè)凈利潤不能直接地認定為所有者的凈收益,那么,收入的取得和費用的發(fā)生也就不能直接用來增減所有者權益。收入是企業(yè)的經營成果,導致企業(yè)資產的增加,而費用則是企業(yè)為了取得收入而消耗的物品與勞務,導致企業(yè)資產的減少。

  一般認為,獨立主體論主要適用于公司制的企業(yè)組織⑨。其實,這一理論對獨立于所有者而持續(xù)經營的非公司制企業(yè)同樣適用。另外,這一理論又與會計主體的假設相吻合,因此對非法律主體的企業(yè)集團編制合并會計報表也是適用的。

 。ㄈ 剩余權益論

  剩余權益論最初是由會計理論家威廉。A.佩頓提出來的⑩。該理論認為股東與其他權益持有者一樣擁有權益,然而并不強調股東的所有者性質。佩頓強調剩余權益持有者與會計人員工作之間的關系,因為這種權益的確認與會計人員工作重點有關。資產計價上的變化,利潤和留存收益上的變化,以及其他權益持有者利益上的變化,都將在普通股剩余權益上得到反映。

  剩余權益論的觀點介于所有者論和獨立主體論之間,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會計等式所反映的權益關系為:資產-特定權益=剩余權益。特定權益包括債權人權益、優(yōu)先股權益、剩余權益僅指普通股權益。不過,在某些情形下,當出現巨額虧損或企業(yè)處于破產階段,普通股權益將會消失,而債權人和優(yōu)先股股東也就成了剩余權益持有者了。

  該理論的主要目的是為普通股股東進行投資決策提供更有價值的會計信息。在持續(xù)經營的股份有限公司里,普通股的現行價值主要取決于未來的股利;而未來的股利,又取決于未來的現金流入減去特定契約的義務、向特定權益持有人的付款以及對公司再投資所需之后的剩余額。對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的趨勢往往可以通過以現行價值為基礎而計量的剩余權益價值來衡量。

  一般來講,普通股股東擁有企業(yè)利潤和凈資產的剩余權益。損益表應該向剩余權益持有者披露有關其他權益方向的要求被滿足了之后的利潤。而在資產負債表中,普通股權益應該與優(yōu)先股權益、其他特定權益分開列報。在現金流量中也應該把分配普通股現金股利與向其他權益的支付區(qū)別開來。

  剩余權益論還認為,在持續(xù)經營假設下,普通股股東只能對公司宣告分配的股利有要求權,而在資本(股本)上的剩余權益是不能向剩余權益持有者分配的。從這一意義上看,普通股股東提供的資本以及留存收益,只能看作以權益方式表現的公司的一種資金來源。這種觀點多少與獨立主體論相似。

  公司會計報表中披露的每股收益與每股凈資產信息是最能體現剩余權益論的觀點。尤其是每股收益指標中的主要(基本)每股收益和充分勻減(稀釋)的每股收益,體現了剩余權益確認與計量的重要意義。這一理論在我國企業(yè)會計實務中也有所體現,如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規(guī)定公開發(fā)行股票公司要披露有關每股收益(分別加權平均、全面攤薄兩種)和每股凈資產的信息。

 。ㄋ模 企業(yè)論

  企業(yè)的概念比獨立主體論更寬,但是它的范圍和應用并不非常明確。獨立主體視企業(yè)為一個主要為權益持有人的利益從事經營的獨立經濟單位,而企業(yè)論視企業(yè)為一個為許多利害相關的群體利益從事經營的社會機構。除了債權人和所有者之外,廣義的群體包括:職工、客戶、稅收和管制等政府部門,以及一般公眾。因而企業(yè)的廣寬范圍被認為是一種會計的社會責任觀。

  企業(yè)論最適用于現代大型企業(yè),因為這些企業(yè)必須考慮它們的活動對各種群體和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從會計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財務報告的責任范圍不僅限于所有者和債權人,還包括許多其他群體和廣大公眾。大型企業(yè)不能僅為所有者的利益獨自經營,也不能假定迫于競爭的壓力,它可以保護某一群體的利益而肆意損害另一群體的利益。利用會計信息,職工、特別是通過工會組織,可以提出增加工資或福利的要求,客戶和管制部門可以關心價格變動的公允性,而政府可以了解產品價格變動對國家一般經濟狀況的影響。

  按照這種廣泛的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恰當的利潤概念是增值概念。企業(yè)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的市價減去耗用從其他企業(yè)取得的產品或勞務的價值,就是企業(yè)為社會所增加的總價值,為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這樣,增值利潤就包括了所有分配給所有者的利潤,支付給債權人的利息、職工的工資、政府機構的稅金、以及留存企業(yè)的盈余。

  1957年,美國會計學會所用的“企業(yè)凈利潤(enterprise net income)是一個比增值觀更狹隘的概念”。除了相對所有者而言的傳統的凈利潤之外,企業(yè)凈利潤概念速成包括利息費用和所得稅,所以,企業(yè)凈利潤比較接近獨立主體論。在企業(yè)凈利潤中包括所得稅的做法明顯地受到這樣一種觀點的影響-企業(yè)代所有者向政府交稅。倘若把所得稅視為費用,那么所得稅就不應該被包含企業(yè)凈利潤中。在企業(yè)論下,廣義的利潤概念要求企業(yè)凈利潤應該包括向企業(yè)的其他受益方支付的項目。

  綜上分析,企業(yè)論中的留存收益與獨立主體論相似,它可以被表述為未分配的權益,故而也就容易導致“企業(yè)本身的權益”的觀點。我國計劃經濟時期長期盛行或沿用的“企業(yè)自有資金”便是該觀點的一種體現。如果說獨立主體論尚可把留存收益視為所有者權益的部分,那么企業(yè)論認為把盈余重新再投入企業(yè),未必只對剩余權益持有者有益。資本用于保持資本市場狀況,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總體發(fā)展,不僅僅是對所有者才有好處,對增加整個社會福利和財富更有好處。事實亦已證明,如果把增加未來財富的潛力分配完了,對所有者和整個社會將無好處。

 。ㄎ澹 基金論

  基金論放棄了所有者中假定的個人關系和獨立主體論中把企業(yè)作為一種一個經濟、法定單位的人格化,而是把經營的或側重從事某項活動的單位作為會計反映的基礎,由此也就產生了反映某種利益的“基金”概念,它包括一組資產和代表特定經濟職能或活動的義務及限制。

  基金論建立在這樣一個會計等式上:資產=資產的限制。資產代表對基金或經營項目的未來服務;負債代表對特定或一般基金資產的限制;投入資本代表資產使用上的法定或財務上的限制。也就是說,除非得到部分或完全清楚的允諾,投入資本必須完整無損。即使投入資本部分清算,也應作出充分披露。留存收益之撥定反映了管理人員、債權人和法律上所施加的限制。未撥定留存收益也代表了一種限制-對此項留存收益的剩余金額用于專門目的綜合性限制。因此,所有者權益代表著法律、契約、管理、理財或公正等方面值得考慮事項的限制。

  基金概念在政府和非盈利組織中已有廣泛運用。例如,在我國部分高校已經開始設置的基金有捐贈基金、獎勵基金、教育發(fā)展基金、學生貸款基金等。每項基金都有其因特殊目的對特定資產的限制;鸶拍钜餐瑯舆m用于企業(yè)某些特定業(yè)務,例如償債基金的設置、分支機構會計、房地產和信托業(yè)務會計等。

  雖然在基金論下,利潤概念可保留,不過它在財務報告中并非核心概念。相反,在基金報表中,基金營運情況應予清晰反映。主要的會計報表應是那些基金來源與去向的統計匯總表。如果從整個財務報告體系上看,損益表只是基金表的補充報表-對營運結果提供資金的一種說明。盡管基金論并不是專為某一特定權益持有人的利益而存在,然而所有利益相關的群體,都應該從有關基金報表中了解到他們想到得到的會計信息。

  綜上對各種權益理論的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各種權益理論都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闡述對權益的認識。各種權益理論對會計如何反映企業(yè)資產的產權關系,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使得各種權益理論在解釋資產的產權關系時,難以形成一種具有指導意義的、廣泛適用的概念框架。一些理論適用于小規(guī)模較小的、產權性質比較單一的企業(yè),然而對規(guī)模較大、產權性質比較復雜的企業(yè)卻并不適用;有些理論僅僅側重權益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然而對其他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卻并不怎么關心;有些理論卻相反,由于片面過份強調了會計主體之假設,而淡化了權益問題。因此對各種權益理論的選擇,采用謹慎的態(tài)度是必要的。

  所有者論強調了一般意義上的所有者權益的中心地位,然而它卻忽視了會計主體的基本假設。獨立主體論與會計主體、持續(xù)經營的要求相吻合,但是由于強調了企業(yè)法人資產的中心地位,容易淡化權益概念。剩余權益論具有吸收所有者論與獨立主體論的優(yōu)點,強調了企業(yè)最終所有權的中心地位,然而它主要適用于股份制企業(yè),對一般國有企業(yè)未心具有絕對的指導意義。企業(yè)論作為獨立主體論的延伸,強調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強調與企業(yè)有關的利益群體的中心地位,這對指導國有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明確企業(yè)會計人員的社會責任固然重要,但是它卻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理順產權關系、落實權益持有者,這是產生效率的原動力;鹫搶μ厥庑袠I(yè)、特殊業(yè)務的處理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對一般工商業(yè)企業(yè)來說,則并非完全適用。

  筆者主張所有者論與獨立主體論結合,吸取兩者各自特長,在明確權益的同時,又能解決企業(yè)法人資產的確認、計量問題。顯然,企業(yè)法人資產的確認、計量問題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保護資產權益的利益就無從談起;而如果忽視權益的重要地位,對于維護國有資產持有者的利益以及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也只是空話。

  下面,將各種利益理論作一綜合比較,見表2.表2

  三、會計權益理論中的正本清源

  上面的討論企業(yè)時,可以發(fā)現企業(yè)論提出了一個值得商榷的觀點:企業(yè)的人權益。企業(yè)能否自己擁有自己,這在中外理論界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迄今為止,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或實務操作上的原因,一些會計工作者還時常受此“觀念”所困擾。從產權理論而言,“公司只能擁有其資產上的權益,但是并不在其權益上擁有一項資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理論與實務界曾經在股份制改革中討論一個與此有關的問題:股份制企業(yè)的股份中是否要設立“企業(yè)股”。所以會出現這個爭議,其原因多半與我國一些股份公司的組建是由原來國有企業(yè)改組后轉為股份制有關。企業(yè)由一種全民所有制的產權形式轉變?yōu)楣煞葜葡碌漠a權形式,勢必會涉及到原國有企業(yè)中的資本如何轉換成股份公司的股份問題。

  主張設置“企業(yè)股”的人認為,所謂企業(yè)股是指:“企業(yè)歷年自我積累的公積金所形成的資產,現有的全民所有制企業(yè)可以實現利潤以后,企業(yè)自留資金和還貸所形成的資產,作為實行共有制的企業(yè)股份”,“一般是把由企業(yè)自有資金積累而形成的資產從國有資產中分離出來設定為企業(yè)股,歸企業(yè)集體所有,但不屬于任何集體成員個人所有”。

  設置企業(yè)股的觀點在理論上是難以成立的。其理由:

  第一,就爭議的起源來看,主張設置“企業(yè)股”中相當一部分的觀點受原國有企業(yè)“自有資金”概念的影響。所謂“自有資金”、“自我積累資金”或“企業(yè)內部形成的資金”一般同由國有企業(yè)通過留存收益所形成的一種資金積累和資金來源,它是在處理國有企業(yè)自主經營權與國家所有權之間這種特殊產權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概念。僅從產權關系來看,這筆資金的所有權仍屬于國家所有,只不過它的日常支配權留歸企業(yè)罷了。因為,從資本的增殖屬性來看,既然國有企業(yè)開辦時的原始資本由國家投入,對于這部分增殖的價值,國家或是集中起來,統一支配;或是留存企業(yè),形成我們所稱作為“自有資金”。這部分資金留存企業(yè),并非因為企業(yè)擁有對它的“所有權”,而是企業(yè)憑借自己在產權關系中的經營權地位來支配使用,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其經營義務,執(zhí)行(或行使)其經營權利。因此,無論人們在這部分資金之前冠之以什么定語或修飾詞,都難以改變其屬性,國有企業(yè)的稅后留利部分以及由此而積累的資金,理所當然地歸企業(yè)的資本所有者-國家政府擁有。

  第二,設置企業(yè)股與規(guī)范化的公司組織形式的股份制企業(yè)性質顯然格格不入。在理論上應予澄清的是,不論是股份公司還是國有企業(yè),作為一個企業(yè),它只能由他人(法人或自然人)所有,或是以法人的資格對他人的資產擁有某種權益,但是,決不可能自己占有自己,自己成為自己的業(yè)主或股東。否則,就會使企業(yè)法定的產權關系模糊不清,特別在企業(yè)兼并、聯合經營、破產清算情況下,企業(yè)股產權的歸屬根本無法著落。

  第三,那種將原本屬于國家所有的資金,趁轉股之際將其中的一部分折為所謂企業(yè)股的行為,實際上就是人為地減少了國家的資本,侵害了國家的權益,是一種化公為私的侵權行為。事實上中央對于這個問題已經作出了明確的答復,按國資綜發(fā)(1991)21號文規(guī)定:“國有企業(yè)中的國家資金和企業(yè)留用基金(包括生產發(fā)展基金、后備基金、風險抵押基金等),用實現利潤或減免稅金歸還貸款的資金,以及屬于國有資產補償性質的折舊基金等,都屬于國家所有,不得用這些資金設置”企業(yè)股“或”企業(yè)職工集體股。“鑒于國家作出這樣的規(guī)定,上海飛樂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5月20日,對1987年公司組建時未折入股本的資產重新認定其產權關系,調整股本金額。這筆調整股本的金額涉及到的國有企業(yè)上海無線電十一三的更新改造基金、新產品試制基金、生產發(fā)展基金、后備基金、企業(yè)流動基金和專用撥款等。調整的結果,使公司國家股從原來的1241萬元調整到1573萬元,即國家股原少算了332萬元。

  第四,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命題來看,設置企業(yè)股的觀點有待商榷。有人將勞動價值論作為設置企業(yè)股的理論基礎,借用馬克思關于自由聯合體的構想,認為企業(yè)自有資金為本企業(yè)職工勞動成果,進而證明由自有資金的積累所形成的企業(yè)股是社會主義股份制的可行形式。然而,這一推理忽略了“勞動者自由聯合體”的建立恰恰是以產權這種法律范圍的逍逝為前提的。也就是說,當產權仍然以某種方式被法律界定的條件下,勞動便只能以一定方式與產權相結合,使勞動關系服從于產權關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各企業(yè)所有制形式怎樣不同,均按法律的形式強制確定其各自的產權關系,而合法的產權主體必須要求其法人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任何侵害,這就使勞動者的勞動成果的一部分作為資本的增殖來源,仍然是維護產權關系的一種手段,不可能讓其直接屬于勞動者或勞動集體所有。所以,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但不是構成產權的基礎。

  第五,借用勞動價值論來證明企業(yè)股成立的不當之處在于:以勞動價值論來建立企業(yè)股,又以“按資分配”的產權理論來討論股利的分派。這種推理方式是難以成立的。這樣做反而有員于勞動價值的精神實質。

  第六,設置企業(yè)股的主張不利于改革的實踐。因為這種主張的影響遠非就到股份制的試行為止了,對于目前正在實行承包經營制的企業(yè),已在試行稅利分流的企業(yè),或者那些正通過各種途徑以各種方式轉變經營機制的企業(yè),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使得人們以變了味的“兩權分離”、模糊不清的產權關系為幌子,侵占國有資產、侵害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最終導致出現令人堪憂的局面。1983年世界銀行專家們在考察了我國企業(yè)體制改革之后,對于企業(yè)股或類似企業(yè)股的做法表示了他們的憂慮,認為企業(yè)股的政策選擇,其結果將是國家對企業(yè)失去控制,經濟秩序發(fā)生混亂,乃至引起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產生巨變,國家財政收入銳減等(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注釋:

 、賀onald H.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The Jorumal of Law②Alchian,Armen:Property Rights,The New Palgrave:A Diconary of Economics,The Macmillan Press,Vol,3,1987③貝多廣主編:《證券經濟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92年11月2日財政部頒布的《股份制試點企業(yè)股票香港上市有關會計處理問題的補充規(guī)定》與本文對所有者權益的分類相似。

 、軭enry Rand Hatfield:Accounting:Its Principles  Problens 1927.⑥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概念》,立信會計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頁;夏博輝:《財務會計理論研究》,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頁。

  ⑦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sl Accounting Concepts NO.6:Elements of Ftatements ,1958.⑧財政部于1994年發(fā)布的《關于印發(fā)調整后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格式的通知》,又規(guī)定將所得稅位、置于損益表中列出。

 、嵋姠蓿196頁。

 、釽illiam A.Paton:Accounting Theory ,1992.(11)AAA, Committee on Accounting Concepts  Standards:Accounting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Corporate Financisl Statements  Supplements (1957)。

 。12)J.R.Williams:Intermediate Accountint,1989.(13)蔣一葦、林凌:“企業(yè)股份共有制試行方案”,《體制改革探索》,1986年第6期。

 。14)陳同娟:《股份制企業(yè)會計》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6年6月版。

 。15)《解放日報》1992年5月24日。

 。16)《經濟日報》1988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