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已解決
要約和要約邀請邀請的意思分別是什么?有哪些典型的事例?有哪些區(qū)別?
溫馨提示:如果以上題目與您遇到的情況不符,可直接提問,隨時問隨時答
速問速答要約和要約邀請是合同訂立過程中兩個重要的概念,它們都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訂立合同的提議或邀請,但它們的法律意義和后果是不同的。
要約的意思是:一方當事人以締結合同為目的,向對方當事人提出合同條件,希望對方當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發(fā)出要約的一方稱要約人,接受要約的一方稱受要約人。在商業(yè)實踐中,要約通常是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正式提議,要求對方在一定時間內以一定方式承諾接受。
一個典型的要約例子是:商家在商店里標明商品的價格和規(guī)格,等待顧客選購并支付貨幣。在這個例子中,商家是要約人,顧客是受要約人。如果顧客選中商品并支付貨幣,則表示承諾,合同成立。
要約邀請又稱為“要約引誘”,它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發(fā)出要約的表示。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只是引誘他人發(fā)出要約,不能因相對人的承諾而成立合同。根據《合同法》第15條的規(guī)定,在發(fā)出要約邀請以后,要約邀請人撤回其邀請,只要沒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要約邀請人一般不承擔責任。
一個典型的要約邀請例子是:商家在商店門口貼上“所有商品打折銷售”的告示。在這個例子中,商家是要約邀請人,顧客是受要約人。如果顧客看到告示后進入商店購物并支付貨幣,則表示承諾,合同成立。
要約和要約邀請的主要區(qū)別在于:
目的不同:要約是以直接締結合同為目的的意思表示,而要約邀請是邀請相對人向其為要約的意思表示。
法律效果不同:要約后如果對方承諾通常即發(fā)生合同成立生效的法律效果,而要約邀請則只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其本身不發(fā)生法律效果。
對象不同:要約的對象是特定的相對人或特定的潛在相對人(如廣告的對象是不特定公眾),而要約邀請的對象通常是特定的相對人(如招標公告的對象是特定潛在投標人)。
內容不同:要約的內容應當具體確定,具備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如商品名稱、數量、價格、履行方式等),而要約邀請的內容通常較為寬泛或模糊(如房地產廣告中的“價高者得”),不要求具備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
法律約束力不同:要約在對方承諾后即具有法律約束力,而要約邀請通常沒有法律約
2023 12/25 22:05
閱讀 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