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終于選擇了提高利率,雖然遲到,但卻是政府宏觀調控的最有效工具
目前,銀行流動性過剩已經很嚴重,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作用甚微,而且不能對銀行外資金起作用。因此,央行決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7個百分點。筆者認為,連續(xù)加息才是政府目前宏觀調控最有效工具。
從2004年以來,政府的宏觀調控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不但收效甚微,反而越來越熱。究其原因,這幾年的宏觀調控沒有把握到經濟過熱的根本所在,所以,也就無法采取合適的手段與工具。目前中國經濟過熱表面上是由于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那么其根源何在?
中國經濟過熱是政府管制下低利率政策所導致的。在低利率政策下,金融市場資源配置低效率,必然會導致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泛濫、傳統(tǒng)的產業(yè)結構流行、資本擠出勞動力、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固定資產投資過熱、房地產泡沫吹大、資產價格飆升、居民財富制度性轉移,等等。而宏觀調控需要從低利率政策入手,改變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價格水平與價格形成機制。只有增加資金使用的成本,由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利率水平,才能通過利率來影響與改變企業(yè)及個人資金使用的行為決策,從而改變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
目前國內低利率表現(xiàn),一是政府管制下的銀行利率嚴重低于民間信貸市場利率;二是中國的利率水平與名義GDP增速嚴重偏離;三是美國與中國同時在2004年開始升息,美國升了十七次,中國比美國的DGP增長要快幾位,但中國利率目前為止只升兩次半;四是由于中國的資本投資回報率高于國際水平,從而吸引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中國。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是什么?就是利率。但目前國內銀行利率與資本的投資回報率嚴重背離,這就是銀行流動性泛濫的原因所在。因此,如果不改變國內銀行的低利率政策,種種扭曲的經濟行為不可能得到調整。
央行8月19日升息已經錯過了不少時機,是一次晚到的加息。有人認為,我國貨幣當局在升息決策上猶豫不決。一是因為國內的CPI過低,二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其實,這兩種理由都是不充分的。
現(xiàn)代央行貨幣政策職能并非逆風而動,而是采取中性的貨幣政策,即盡量減少貨幣政策工具的出臺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更多的是前瞻性),所參考的數(shù)據(jù)并非僅是CPI的變化。在國內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與股市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下,CPI因素不能成為央行猶豫不決的理由,更何況中國的CPI問題重重。有人說:“中國的CPI以國際慣例為幌子,實際上的居民消費中,什么價格上漲就不計算什么!北M管這種說法有些極端,但也是事實。
至于升息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在中國本幣市場與外幣市場基本分割的情況下,本幣利率變化不容易傳導到外匯市場。那么,本幣的利率上升怎么會對國外熱錢進入國內市場有過多影響呢?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大經濟體,即使外幣能夠通過非法渠道進入國內市場,這些熱錢對經濟影響也是十分有限的。
利率的變化是國內市場利益關系的調整,而匯率的變化是國內與國外的利益關系的調整。在一個本外幣市場基本分割、有效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沒有確立的情況下,要找到一個均衡的人民幣匯率水平是不可能的。匯率調整只能給不確定的國內經濟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國內宏觀調控的工具應該選擇連續(xù)升息。
。ㄒ讘椚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fā)展與制度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