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三個議題圍繞同一條主線展開--減稅降費、減輕企業(yè)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fā)展。在全國范圍清理規(guī)范涉企收費、下調燃煤發(fā)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yè)用電價格,依法適當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
在全國范圍清理規(guī)范涉企收費、下調燃煤發(fā)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yè)用電價格,依法適當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
4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三個議題圍繞同一條主線展開--減稅降費、減輕企業(yè)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fā)展。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這樣的安排絕非巧合。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自古以來被視為時務之要。在李克強任上,這種“以減法換乘法”的治理思路尤其清晰。
過去兩年多時間里,他多次強調要通過減免稅負幫助中國經濟爬坡過坎。一個可供佐證的數據是,2014年通過“降稅減費”對小微企業(yè)的支持達到1000多億元。
在剛剛結束的這次常務會上,減負的對象進一步擴圍,不僅劍指困擾企業(yè)的“任性”收費,更意圖通過下調燃煤發(fā)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yè)用電價在成本端為企業(yè)減負。
8日的會上還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在談及全面清理規(guī)范涉企收費議題時,李克強稱其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力措施”。
值得玩味的是,這是繼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后,李克強總理第二次公開詮釋“減稅降費”與“積極財政政策”之間的關系。
這兩次表態(tài)很重要。在傳統觀念里,一提到積極財政政策,很容易讓人馬上聯想到增加赤字,拿出錢投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設。當然,這也是必要的。然而對于那些更廣大的市場主體而言,少取之,便是予之。一解就業(yè),二促創(chuàng)新,三能傳遞清晰的政策導向,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
知易行難,許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面臨著這樣的悖論:政府往往在經濟形勢向好、財政盈余時更樂于減稅降費,而在經濟不景氣、財政捉襟見肘時則明顯缺少動力。但對于企業(yè)經營者而言,越是在后一種形勢下,減稅降費的政策才越能最大化地發(fā)揮“及時雨”的功效。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這是個兩難選擇。但李克強顯然知道中國經濟的活力與韌性到底在哪里。
而要盤活中國經濟這盤大棋,“四兩撥千斤”的財政無疑是最重要的宏觀政策工具之一。這其中,決不能僅僅依靠擴大公共產品的供給來“保駕護航”。
這就是李克強為什么將“減稅降費”稱為“積極財政政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