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與公共財政論的發(fā)展

2006-04-11 11:08 來源:

    內容提要: 中國財政學的發(fā)展趨勢是在社會共同需要論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公共財政論。近年來,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對正統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提出了挑戰(zhàn)。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對公共財政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分析,以期更為全面地認識公共財政論。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 公共財政論

  中國財政學的發(fā)展趨勢是社會共同需要論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公共財政論(楊志勇,1998)。近年來,新制度經濟學(注:本文對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主要限于交易費用經濟學,故在下文中有許多地方將交易費用經濟學等同于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對正統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提出了挑戰(zhàn)。財政學是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必然也會遭遇挑戰(zhàn)。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對公共財政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分析,以期更為全面地認識公共財政論。

  一、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科斯和威廉姆森的貢獻

  新制度經濟學從分析企業(yè)為什么存在入手,探討了為正統理論所忽視的一些問題。

  新制度經濟學的開山鼻祖科斯(1937)發(fā)現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而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企業(yè)),并允許某個權威(企業(yè)家)來支配資源,新能節(jié)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即利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在考察了企業(yè)出現的原因之后,科斯(1937)進一步探討了企業(yè)規(guī)模擴大的幾種情形?扑闺m然沒有明確提出“交易費用”這一概念,但在其論述中所指的那些成本,實際上就是“交易費用”。而在科期之前的經濟理論忽略了交易費用因素,認為經濟是在無交易費用的“無摩擦”的世界中運行的。科斯(1937)的理論得到真正的發(fā)展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

  威廉姆森(Williamson,Oliver)為新制度經濟學格局的轉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威廉姆森將縱向一體化從未在價值理論中享有牢固地位歸因于傳統的對競爭性市場的運行成本為零的假設。他著重分析了資產專用性投資、不完全簽約等問題。他重新定義了交易費用概念,將不確定性、交換頻率及投資的交易專用性程度作為描述交易的基本點。同時,他認為,經濟活動的有效組織必然要求根據交易特性有區(qū)別地使用規(guī)制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指出了交易費用如何和為何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于組織制度相匹配。他還重新給出經濟學的行為假定。他認為,行為假定包括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

  威廉姆森對新制度經濟學的發(fā)展主要在企業(yè)內部結構上。無論是對縱向一體化、經濟組織,還是契約關系問題的討論,都是如此。

  二、新制度經濟學的發(fā)展:克萊因、張五常等的貢獻

  克萊因(Klein Benjamin)認為,市場決定的契約關系的各種類型,較縱向一體化和市場交換簡單選擇的區(qū)分重要。一種根基于不完全契約存在(緣于不確定性和考核成本)的交易費用的特殊形式(套牢hold up存在的交易費用)也許是許多隨意中止和排他性協商的契約安排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五常認為,強調交易費用并非要否認從勞動分工的專業(yè)化或生產的有效協作中可能獲得的收益。他指出了企業(yè)規(guī)模的模棱兩可,“事實是依照某個人的觀點,一個'企業(yè)‘可能小到只是兩個投入要素的所有者之間的契約關系,或者如果一系列的契約允許擴散,它又可以大到包容整個經濟!保愑簦1996)因此,說“企業(yè)”取代“市場”是不十分確切的,而應說一種契約取代另一種契約形式。

  張五常的這種看法實際上蘊含著一種契約可以比另一種契約更為節(jié)約交易費用的觀點。這也為我們在研究國家(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時開拓了新的視角,即從契約的角度來看待政府和市場這兩種制度的安排問題。當我們想到國家觀時,更容易從契約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典型的國家觀有兩種,一種將國家視為有機體,國家是整個社會的心臟;另一種將國家看作機械體,國家是人民的信托機構,政府官員是受托人,信托機構和受托人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設立的。后一種觀點表明個人是舞臺的中心。(注:羅森(1992),第4-7頁。)這一種觀點實際上是社會契約論的表現。這也就表明這樣的國家觀與從契約的角度來研究國家問題顯得更為自然。

  契約安排理論對傳統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張五常認為,在價格理論領域中,經濟學家傳統上關心的是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忽略了契約安排及其對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的影響,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這種方法無法令人滿意地解釋現實世界。

  三、新制度經濟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不完全簽約理論的興起

  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是交易,而交易是在契約的規(guī)定之下進行的。威廉姆森(1971)就對契約的不完全性作了分析。格羅斯曼和哈特在《所有權的成本和收益: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的理論》(1986)(注:該文的中譯文見陳郁編(1996),第270-314頁。)一文中對不完全契約理論作了更為深入的分析。訂立契約的成本構成交易費用的一部分。不完全契約理論是對完全契約理論的發(fā)展。

  完全契約是指交易各方所訂立的契約能對所有可能發(fā)生的事件都能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而不完全契約不能窮盡所有事件。之所以契約是不完全的,是因為:“人們不可能事前預料到未來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或者即使預料到了,也不可能寫出來;或者,即使寫出來了,也由于法院無法證實和監(jiān)督成本太高而無法執(zhí)行!保ㄗⅲ簭埦S迎為費方域(1998)所作的序。)

  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給企業(yè)作了定義,認為“企業(yè)由其所擁有的資產(如機器、存貨)所組成!彼麄兲岢隽艘环N有成本的契約理論,該理論強調契約性權利可能有兩種類型,即特定權利和剩余權利!爱斣谄跫s中列明所有對資產的特定權利代價高昂時,讓一方當事人購入所有剩余權利為優(yōu)。所有權就是購入的這些剩余權利。當一方當事人購入剩余權利時,另一方就喪失了這些權利,而且這必然會引起扭曲!睂ψ鳛楣┙o者的被收購方的管理者而言,可能會對他們的行為造成扭曲,從而導致共同所有變得有害無益!耙虼,當事人各方總是試圖在契約中寫明有關內容以在他們之間有效地配置剩余控制權”。(陳郁,1996)

  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指出:當當事人一方把他希望得到的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資產的某種權利詳細界定的成本太高時,購入在契約中具體明確規(guī)定之外的全部權利可能是最佳的選擇;所有權就是購入這些剩余控制權;縱向一體化是為了獲得剩余控制權而購入某一供給者(或購買者)的資產。

  他們所建立的模型強調了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性所致的扭曲(這種扭曲妨礙了一方當事人通過事后獲得的收益來補償其事前投資),因此,一個企業(yè)的投資決策相對其他企業(yè)的投資決策特別重要時,一體化是最優(yōu)的;當雙方的投資決策都“相當”重要時,非一體化是可取的,契約的不完全性還會導致其他方面的扭曲。

  他們還指出,如果由于存在交易費用或不對稱信息而有礙事后重新進行談判的話,那末剩余控制權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會影響事后剩余的規(guī)模及其分配。

  哈特和穆爾在《產權與企業(yè)的性質》(1990)一文中,沿著不完全契約理論的道路繼續(xù)行進,為研究交易何時應該在企業(yè)內部進行、何時應該通過市場進行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他們按照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的思路,依據企業(yè)財產受其所有者控制的情況對企業(yè)本質進行了識別。他們認為,一體化與非一體化之間的重要區(qū)別在于:一體化時,可以有選擇地解雇企業(yè)的工人(包括被收購方);而在非一體化時,只能“解雇”整個企業(yè)(即與整個企業(yè)中止往來)。他們利用這一思路來研究所有權的變化如何影響雇員以及業(yè)主——經理的激勵。

  用不完全契約理論來研究企業(yè),是對早期有關企業(yè)的交易費用理論的重大發(fā)展。(注:錢穎一為費方域(1998)所作的序。)

  四、新制度經濟學對正統經濟理論的挑戰(zhàn)

  交易費用經濟學是對現代經濟學的重要補充,擯棄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無磨擦”的假設,而專門討論市場中“磨擦”——交易費用——對組織結構和行為的影響。(單偉建,1989)

  正統的微觀經濟理論認為存在完全理性,這可以視為新制度經濟學對傳統理論的挑戰(zhàn)。資產專用性概念的提出對正統理論的挑戰(zhàn)表現在,對新古典交易而言,當事人的確定無關緊要,與此相反,對維持長期的有大量投資的交易——專用性資產的交易而言,當事人的確定至關重要。在新制度經濟學那里,程序問題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一般的經濟學家對此幾乎沒有什么興趣。這也可以視為新制度經濟學對正統理論的挑戰(zhàn)。威廉姆森認為,程度效應遠較正統經濟學所承認的為細微和廣泛,應在特定的契約關系研究組織的程度特征。

  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對正統經濟理論的挑戰(zhàn)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拓寬了正統理論的研究范圍。正統理論將企業(yè)視為黑箱,而交易費用經濟學打開了這一黑箱,討論了生產的制度結構問題。第二,新制度經濟學比起正統理論的假設更為符合現實(注:這并不是說符合現實的假設就比不符合現實的假設更好,一個理論的預測能力才是判斷理論優(yōu)劣標準。交易費用經濟學在更為現實的假設之上,對正統經濟學原先涉及的問題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前者比后者更為可取。),使經濟學對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討論更為深入。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受到交易費用的影響,這是因為,交易費用導致制度結構的選擇的不同,而不同的制度結構必將對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正統理論忽視了交易費用,不可能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就資源配置而言,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理論較舊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理論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忽略了交易的成本。事實上,交易的成本是因為交易要耗費資源引起的,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影響。

  而在新古典經濟學那里,并沒有交易費用的位置。“在那里,交易發(fā)生在空間的一個點上,并且是在瞬間完成的;參加交易的人都是具有完善理性、全知全能的人;他們之間的交易一拍即合,并且從不翻悔……新古典經濟學的世界是一個零交易費用的世界。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確實給經濟學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少便利,它使新古典經濟學在形式化和數量化方面取得輝煌的進展,但同時也為之付出了代價——缺少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保ㄊ⒑,1996a)“交易費用使新古典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結合了起來,它使人們可以用前者的成熟方法去實現后者的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學從一個較為虛幻的世界走向了現實的世界,從市場的狹窄領域向社會的一切領域進軍!保ㄊ⒑,1996a)

  第三,新缺席經濟學中對不完全契約的討論,以及剩余控制權問題的提出,使得制度安排的研究能夠更加深入。

  五、遭遇挑戰(zhàn)的經濟理論對公共財政論的影響

  遭遇挑戰(zhàn)的正統經濟理論必將對財政學產生影響,這是由財政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所決定的。作為經濟學的分支,財政理論分析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一致的,同時它還要大量地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這樣,經濟理論遭遇挑戰(zhàn),就意味著公共財政論也在所難免。

  1.企業(yè)與市場的一體化理論對政府與市場的一體化理論構建的影響

  財政學研究的是公共部門的經濟活動。一般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部門的活動范圍限于市場失效領域。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公共部門(政府)的活動,也是一種交易活動。但這是一種特殊的交易活動。政府活動體現了政府和作為納稅人的個人之間的交易活動。個人向政府繳納稅款,政府為個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這種產易必然也是存在交易費用的,這些交易費用主要包括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的費用和公共部門(政府)的運行費用等。

  新制度經濟學的發(fā)展雖然自研究企業(yè)和市場的替代關系起,并將替代原因主要歸于交易費用。交易是在一個又一個契約的背景之中完成的。這與公共財政論中研究政府與市場的替代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前已述及,有一種國家觀將國家(政府)視為人們之間簽訂的契約。因此,政府與市場關系,實際上涉及的也是一種契約與另一種契約相互替代的問題。我們說,政府活動應局限于市場失效領域,市場失效用新制度經濟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交易費用在這些領域太高了,同時由于客觀上存在著一種交易費用更低的契約,因此表現出市場失效。另外,張五常認為企業(yè)取代市場是以一種市場取代另一種市場的看法也是有啟發(fā)意義的。現代社會中,由于民主化程度的增加,政府活動大致可以視為平等的個人之間在一個特殊的領域中所進行的市場交易活動。事實上,布坎南等早已將市場交易理論引入財政學。但由于布坎南對交易費用的看法所限制,以交易費用為核心的新制度經濟學并沒有真正得到應用。從交易費用是否增加的角度,研究政府活動,將是有利于政府活動的實證分析。

  2.新制度經濟學的行為假定也必然成為公共財政論的行為假定

  雖然經濟學上一直有行為假定是否應該符合現實的爭論,但就理論的發(fā)展史來看,理論的發(fā)展總是伴隨著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的不斷提高。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更為符合現實的行為假定比起原先的行為假定是進了一步的,這當然需要一個前提,即在更為符合現實的假定的基礎之上建立的理論,應該比原先的假定基礎之上的理論更為深入,或者說擁有不亞于它的解釋問題的能力。就這一點而言,新制度經濟學做到了。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都是與現實一致的,能夠通過現實的統計檢驗。有限理性是對完全理性的發(fā)展,完全理性意味著人們能夠理解一切,很明顯這不符合現實。人們無法獲得完全的信息,即使能獲得完全的信息,也缺乏處理全部信息的能力。(注:現代社會較傳統社會,有著更為豐富的信息,但信息污染、信息綜合癥等問題也是只有在前者才可能出現,也清楚地表明了完全理性假設的不現實性。)機會主義行為假設,暗示了人們只要有機會,就想為自己謀取盡可能多的利益。雖然從傳統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中也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但畢竟不如這一點直接。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假定,將有助于解釋人們在公共決策中的行為。

  3.新制度經濟學中的資產專用性理論對公共財政論也是有啟示的

  公共部門的活動必然要涉及政府支出問題,如現代社會中的政府采購問題。就政府采購問題而言,與企業(yè)是選擇在市場購買,還是自己生產問題有著相似之處。政府是從市場上來購買商品和勞務,還是自己生產這些商品和勞務,在這里,政府和企業(yè)就沒有什么不同。這實際上表明了我們可以用新制度經濟學來解釋公共產品的公共生產和私人生產問題。當由公共部門來組織生產的交易費用低于由私人部門來生產時,就可以公共生產取代私人生產。有一些政府需要的商品,由于在生產上存在著資產的專用性問題,運用這一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現實問題。

  4.新制度經濟還還對公共部門的管理活動理論有著啟示

  公共部門的管理活動涉及的并不是所有權的變動,而是控制權的轉移。格羅斯曼—哈特—穆爾模型對剩余控制權的強調,對公共部門管理過程中,應如何配置資源,以節(jié)約交易費用,有著直接的啟示作用。剩余控制權理論是對剩余索取權理論的發(fā)展,由于后者強調所有權因素的作用,對公共部門的管理活動的啟示不如前者那么明顯。這一點于公共企業(yè)(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有著直接的借鑒意義。新制度經濟學中的有關組織理論,特別是威廉姆森等對企業(yè)內部結構的研究對于公共部門管理理論有著直接的啟示。

  5.新制度經濟學對公共財政論中的公共選擇理論的影響

  現代國家基本上都是代議制國家。個人(選民)猶如市場中企業(yè)的股東,政府猶如市場中的企業(yè),政府雇員(管理者、或官僚)就好比市場中的企業(yè)經營者。這樣,就很容易將交易費用經濟學應用到這里。只不過,在公共部門活動中,投票代替了貨幣支付。對于其他方面,則政治活動與市場活動相似。對于公共部門的活動采取了市場的研究方法,這是布坎南等開創(chuàng)的公共選擇理論的重要內容。將公共部門的活動,也視為市場活動,是極其有利于本來是在研究市場活動中產生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在公共財政論中的應用的。

  6.新制度經濟學對公共財政論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深度的影響

  微觀財政學主要涉及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問題,這是與正統的微經濟理論(價格理論)一致的,但它缺少契約安排對這兩個問題的影響的分析,這必然在財政學中得到體現。布欣南說過,經濟學研究的是契約問題,而不是選擇問題。這種說法存在偏頗,但它指出了正統經濟學在研究契約問題上的不足。制定實際上是一種契約,缺少契約安排的研究,指的就是缺少財政制度安排對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響的研究。正統的公共財政論研究了稅收等財政制度對個人的影響,但就個人對財政制度的影響而言,則研究得很少。

  正統經濟學對資源配置問題作了研究,但就研究的視角而言,它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國家(政府)在市場擴張中的作用就是正統理論的缺陷之一!皣乙坏┏霈F,就對交換的資源配置的空間擴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盛洪,1996b)

  國家的出現與交易費用的增減存在著聯系。市場交換活動的正常進行需要安全保證,這種保證,如果沒有國家的存在,私人只能自己保護自己,每個人為自己財產的安全,需要支付成本。這就增加了交換活動的交易費用。雖然國家的保護也不是免費,也是存在著交易費用的,個人還得為此支付費用,但若由國家來履行這一職責,由于國家保護的是全社會,因此,它可以發(fā)揮規(guī)模效應,從而節(jié)約單位交易費用。國家保護使得交易費用降低,這對社會資源配置空間的擴展是有好處的。分工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徑。分工程度越深,專業(yè)化水平也就越高。而分工受制于市場。(注:亞當·斯密早在《國富論》中就討論了這一原理,斯蒂格勒在其論文《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中將這一原理稱之為“斯密定理”。)。市場范圍的狹窄是不利于分工的發(fā)展的。國家保護促進了市場范圍的擴大,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收益是遠遠超過國家保護所費的成本的。一方面,國家保護較私人保護有效率,這就節(jié)約了交易費用,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國家保護促進了市場范圍的擴大,“市場半徑”(注:關于“市場半徑”,據汪丁丁教授所言是由周其仁教授提出的。)的延伸還會增加收益。當,這里還存在著一個問題,即國家替代個人并不見得都會減少交易費用,這就要看是什么問題,有時國家替代個人(市場)的結果甚至是交易費用的不斷增加,從而對社會資源配置造成不利的影響。也就是說,國家的作用有時是消極的。這是因為“抽象的國家和具體的政府或君王是兩回事”。(盛洪,1996b)國家可以建立其適應市場需要的秩序,也可以破壞這一秩序。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國家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實際上就是探討國家替代市場是否減少了交易費用問題,至于資源配置中應該讓市場還是國家發(fā)揮作用,就取決于二者對交易費用因素的影響了。

  六、結束語

  現在,我國提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需要的公共財政,由此,必然要借鑒公共財政論。但是,公共財政論本身也是處于不斷發(fā)展當中,我們不能以僵化的觀點進行借鑒。這也是本文探討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與公共財政論的發(fā)展問題最主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科斯(Ronald H.Coase)。論生產的制度結構[J].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康芒斯。制度經濟學(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3]陳郁。企業(yè)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4]費方域。企業(yè)的產權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羅森。財政學(中譯本)[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6]盛洪。經濟學精神[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7]盛洪。盛洪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8]楊志勇。中國財政學向何處去[J].當代經濟,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