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位律師對交強險每年產生400億元“暴利”的指責,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一時間,保險公司與社會輿論在交強險是否存在暴利的問題上,各執(zhí)一詞,爭了個面紅耳赤。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保監(jiān)會承諾于今年9月公布上年度(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交強險的盈虧情況。截至筆者完稿,9月份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但交強險盈虧與否的廬山真面目,卻仍然云里霧里,沒有明確說法。
交強險推出之時打著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旗號,社會公眾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對該險種頻頻發(fā)難。但由于交強險的核算過程并不透明,到頭來數學功底深厚的有關部門,很有可能給出一份該險種并無暴利的官方答卷。因為很顯然,交強險是建立在一種“強制”基礎上的壟斷險種,而壟斷行業(yè)的所謂成本,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如果需要,他們甚至可以輕而易舉地將經營成本做上天,并且絕無“假賬”。
道理很簡單。在我國,壟斷企業(yè)大都蔭庇在行政保護之下,不是有特許經營的金字招牌,就是所處行業(yè)有嚴格的市場準入門檻。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躺在壟斷經營的溫床上,誰會在乎經營成本的高低呢?如果被人詬病“暴利”,要求公示成本,那么好,就將成本提高上去。具體辦法很多,可以增加原材料的成本,可以大幅增加員工收入,可以增加管理環(huán)節(jié)費用——少花錢、多辦事難上加難,多花錢、少辦事的辦法可就多了去了。成本大幅提高后,壟斷企業(yè)還會鄭重其事地對社會公眾說:你看,我們是市場經濟,企業(yè)是要盈利的,在這個成本基礎上,企業(yè)的利潤是合理的。
事實上,壟斷企業(yè)的這套說辭我們早有領教。
銀行業(yè)近年來新增的收費項目層出不窮。銀行對此的解釋是,如果不收費,銀行就無法對系統進行升級,客戶也就得不到更好的服務。電信資費的市場化改革雖然向前艱難地走著小碎步,但高昂的話費和不合理收費項目仍然是消費者不能承受之重。電信企業(yè)于是對消費者說,沒有高收費,網絡的建設和完善就無從談起,你們的通話質量就無法提高。鐵路部門也常常訴苦,票價不能漲,鐵路的經營壓力太大,這樣難以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石油巨頭據說還時有“逼宮”之舉,要求發(fā)改委提高油價,理由是成本上升,再不提價恐怕要鬧“油荒”。
這些壟斷企業(yè)的話里話外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控制成本我們不會,我們只會提價。并且,他們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經營活動,看做了對消費者的施舍。原因在哪里呢?恐怕不在企業(yè)的覺悟,而在壟斷本身。只要企業(yè)在行政保護下做獨門生意,其成本一定會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絕對高位。社會公眾要求“合理控制壟斷企業(yè)利潤率”的想法雖然沒錯,但如果壟斷企業(yè)的成本一天比一天高,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消費者。即使每天開一次價格聽證會,每天公示一次成本,壟斷也還是那個壟斷。
其實,迫使壟斷企業(yè)降低成本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放開行業(yè)準入,引入真正的行業(yè)競爭。如果那樣,壟斷企業(yè)一定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成本。他們會驀然發(fā)現,原來自己松松垮垮的褲腰帶,也是要勒一勒的。而勒“褲腰帶”并不需要太多技巧,在地攤上買幾本管理學暢銷書,也就學會了。
在本文付梓之時,交強險到底是不是“暴利”,或許就會有一個官方說法。但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壟斷企業(yè)的成本,是隨心所欲的。而行政壟斷本身,就是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