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4 09:41 來源:財經理論與實踐·朱遠群
會計信息是會計信息使用者賴以決策的基礎。會計信息質量的優(yōu)劣好壞影響了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方案的正確與否。因此會計信息質量對會計信息使用者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會計信息質量特別是會計信息失真是世界各國所普遍遇到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關于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研究的文章也較多,本文主要從會計本身來探討會計信息質量問題。
一、會計理論體系本身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1.會計假設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為了便于核算,人們對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作出了一系列假設和假定。然而會計實際上處于一個極不確定的環(huán)境之中,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出現,利用電子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間隔,使得企業(yè)之間的聯系更為便捷和緊密,導致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產生,因此會計主體的界限越來越難以把握。如合并會計報表的出現實質就是對不同會計主體信息的調整,其實質也就是克服原有會計主體假設的缺陷,拓展原有的會計主體理論。持續(xù)經營假設旨在解決企業(yè)資產的計價和費用的分配,因此許多原則都與持續(xù)經營假設有關。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企業(yè)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企業(y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產、清算,因此基于這種情形下的會計原則揭示的會計信息已不能真實體現企業(yè)經營現狀,也使企業(yè)提供的財務報告淪為例行的形式,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而且持續(xù)經營的不確定性因素已經普遍存在。會計分期假設所進行的本期和非本期業(yè)務的劃分,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必然導致客觀經濟現實與會計反映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造成會計信息反映失真。貨幣計量假設隱含著幣值穩(wěn)定的含義,而實際上幣值穩(wěn)定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根據這一假設理論采用歷史成本計價方法則會導致資產價值核算失實,會計信息反映失真。所以,基于工業(yè)時代背景下的會計假設,在今天已經面臨著挑戰(zhàn)和革新的壓力,因此在此種條件下形成的會計信息也就無法反映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從而形成會計信息的偏差。
2.會計核算原則的影響。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信息技術的產生和發(fā)展要求計量信息資產和信息負債,而這種資產和負債是很難用歷史成本原則來計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現更是改變了傳統(tǒng)的計價模式,一方面金融衍生品是一種預期合約,它在簽訂時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交易尚未發(fā)生,自然無歷史成本;任何一項金融工具從合約的簽訂到最后平倉,交割都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在此期間內,金融衍生品的市場價格在不斷變化,如果以簽約時的價格入帳,就無法反映金融衍生品的金融風險,金融監(jiān)管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會計人員按照歷史成本原則處理的會計報表同樣也背離了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公允性原則,低估了公司的資產和收益,與公司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差異。再加上權責發(fā)生制、配比原則、穩(wěn)健性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等在執(zhí)行中本身就有很大的靈活性,企業(yè)本身就有對外夸大自身優(yōu)勢的動機,所以企業(yè)會計在執(zhí)行核算原則時,總是以維護企業(yè)利益為出發(fā)點,用足靈活性,這樣往往造成損益計算不實,虛增利潤,使企業(yè)實際經營情況與會計信息披露情況不一致,對信息使用者產生誤導。而且企業(yè)實際經濟業(yè)務十分復雜,往往會產生很多類型無法按配比原則與收入直接聯系,以確定當期損益,其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都會引起人為的推斷,從而造成會計信息的偏差。
3.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的影響。會計方法是在會計原則的指導下對某一經濟事項或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與報告的會計方法,是為實現會計目標服務的,是在一定的會計原則的指導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從某一企業(yè)來說,其會計方法是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業(yè)務的特點,對會計方法選擇的結果,會計方法一經選定,就成為企業(yè)的會計政策。由于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同類經濟業(yè)務因為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即造成企業(yè)之間會計信息的偏差,影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而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要求提供的會計信息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前,能夠比較不同公司的業(yè)績。因此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使不同公司采用的會計政策,從而使公司間會計報表喪失了可比性,這勢必使投資者要承擔將不同公司報表按共同基礎重新表述的額外成本,同時,當會計方法的選擇多樣性影響了財務信息的可靠性時,人們寧愿接受政府對公司強制會計披霹和統(tǒng)一報告方法的要求,以換取可資信賴的會計信息。而且現行會計準則及相關制度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表現在同一經濟業(yè)務往往規(guī)定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供企業(yè)選擇。如對存貨的計價,固定資產折舊的提取,低值易耗品的攤銷,壞賬準備金的提取,投資損益的確認方法等往往提供不同的方法供上市公司選擇。而會計核算人員可能因自身專業(yè)水平的限制造成對會計政策的誤用,也可能依據管理者意圖選用會計政策或制度,雖然很難區(qū)分這種“有意”或“無意”,但卻造成了會計信息失真。
二、會計信息供需雙方不對稱規(guī)律的存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會計的主要職能就是向企業(yè)外部利害關系人提供信息和向所有者報告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會計信息使用者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的質量。從決策有用的角度看,信息質量的相關性是首要的特征,在當今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經濟環(huán)境中,投資者和管理者最關心的是決策中所需要的現實價值信息,而不是歷史成本數據,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須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這樣方可避免或減少由于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投資和信貸風險以及不確定性。因此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選用現行價值或資本化價值來計量。相反從受托經濟責任的角度看,采用歷史成本應為最佳選擇,因為由此反映的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最為客觀,真實可靠,有據可查,不偏不倚,能較好地向所有者反映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和解脫管理者的經營責任。
因此會計信息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應該存在供給與需求相平衡的關系,但實際上很難作到,會計信息供需雙方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動機,以及不同的要求和利益。需求方要求供給方提供客觀、公正、相關、詳細、及時的會計信息,而供給方由于種種原因,提供的會計信息往往不能滿足需求方的需要,使得供需不對稱,甚至錯位。因此會計信息供需之間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三、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就我國而言,缺乏一套有效的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其原因雖多,但同時也與目前企業(yè)缺少一支與其規(guī)模、地位相稱的高級人才隊伍因素密切有關,而這能使企業(yè)真正領悟企業(yè)會計準則的精神實質,研究和開發(fā)出適合本企業(yè)實際的會計政策和會計管理體系,為確保生產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打下基礎,因此由于高素質、高水平的會計人才的嚴重短缺,缺乏調動會計人才工作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這些都導致會計人才和企業(yè)領導“有意”和“無意”地參與制造虛假會計信息。要實現有效性的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需要解決以下問題:會計信息必須符合用戶的規(guī)定和潛在的需要。會計產品必須達到會計信息質量體系的要求,這樣才能保證會計產品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條件下,對特定用戶完成規(guī)定的功能。而且會計信息最本質的質量特征是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其質量的高低最終取決于用戶的滿意程度,而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及其邏輯關系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提供會計信息的復雜性,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評價又取決于不同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目標,顯然不同的使用者其關注的會計信息是不同的,有時甚至存在利益的沖突,而目前的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是無法滿足可能存在利益沖突的不同用戶的需要的,同時也是不現實的,而且由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會計信息質量存在的缺陷,而以用戶的需要為依據來重新處理和編制會計信息。
四、現行《企業(yè)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yè)會計制度》及其它財務會計制度規(guī)定不完善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制度中的個體有各自的利益,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受到其他個體行為的影響,各個個體又不可能無限地擴大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制度中每個個體都希望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因此制度的制訂和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結果,并且成為博弈雙方或多方自愿執(zhí)行的有約束力的社會契約,然而我國的會計規(guī)范的制訂無論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都缺乏一個充分的博弈過程。而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變遷,新的經濟情況,新的經濟業(yè)務不斷涌現,會計規(guī)范中也難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①會計準則的定義釋義不準確,由于我國的會計準則制訂還剛剛開始,考慮不夠全面,有些會計名詞的涵義可能有多種理解,甚至歧義產生,必然產生實務操作的不確定性;②由于國家法規(guī)、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都是由人制訂的,人們在指定這些法規(guī)制度過程中必然摻雜進一些個人的主觀判斷;③由于人的見識水平的有限性和認識對象的復雜性,使得各種規(guī)范本身不能完全符合客觀實際;④會計準則對一些主要信息的披露沒有作出規(guī)定或規(guī)定不夠恰當等等。因此由于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前瞻性不夠,未能適應會計實務的發(fā)展作出適當的補充和修訂,從而使得某些已出現的會計實務缺乏規(guī)范,這是會計準則與實踐存在的時滯性造成的,因此實踐中出現的企業(yè)經濟創(chuàng)新行為的會計處理也無法可依。再加上會計核算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客觀性因素,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和會計核算人員往往利用一些客觀性誤差作為操縱財務狀況的突破口,通過人為的惡意利用和恣意放大,粉飾公司的會計報表,從而其反映的會計信息也就偏離了公司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總之,從會計學的理論屬性(主觀性)和方法屬性(客觀性)來看,兩者是存在沖突和矛盾的。因此社會各界在對公司財務報告有著強烈的依賴和廣泛的需求的同時,所有的信息用戶在對會計信息寄予厚望的時候,應該意識到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性,從一定的角度來看,會計信息質量失真是客觀存在的。
[參考文獻]
[1]蔣堯明。論企業(yè)信息的質量保證體系[J].財經研究。2000(4)
[2]殷官林。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缺陷的分析[J].財會月刊。2000(2)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yè)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fā)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